易经也是佛法

2020-11-30 16:53|分类:其它风水

1、易经是广义的。

易经包括天文、历法、星占、星命、河洛、八卦、连山、归藏、周易、五行、干支、奇门、太乙、玄空、六壬、堪舆、、相法、占卜等诸多法门,太虚法师认为周易是世间法之者,“周易者,孔宗之出世法也。”周易者,文王以64卦演人事也,八卦者,伏羲宗万物之原也,与佛家眼、耳、鼻、舌、身、意、识、心相应。四象,金刚经四相也。太極,一念无明生对待也。所以易经阐述的是人生的起源、生长、发展、变化、消亡的规律,并用数学方式做出准确的推算,此即“世间解”也。世间解,乃佛十号。世间人不能完全解世间,唯有佛能为之。所以易经是佛法。

2、源于古印度的佛法为什么会在兴盛经为群经之首,周易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论断,因为易经阐明了万物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实际就是佛。“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宗密法师语,

易经属人天声闻缘觉乘佛法,正因为有易经的基础,源于古印度的佛法才会在兴盛起来,而印度佛法几于消失。易经实为文殊菩萨所传,伏羲、黄帝、文王、孔子皆文殊化身也。

3、印证佛法的方法: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易经阐述万物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此是无常;念念迁灭、无有主宰,此是无我。太極是生灭法,无極是不生不灭法,无極而太極,此不二法也,故合涅槃寂静。

4、佛法不须由佛说。

佛法的法性,本来如此,公开,不是由佛出世而重新。佛法是人生的原理,证此原理者,便能解脱。若能将其所证的人生的原理说出来,就是佛法。若其所证的程度与释尊相同,他便是佛。因此,凡是真修实学而有了心得的佛子,均可将自己的心得,提出向大众报告,那也即是说的佛法。佛在佛经中宣称,佛法系由五种人所说:一、佛陀,二、佛的弟子们,三、天仙,四、神鬼,五、变化的人。佛陀常劝弟子们代佛说法。佛也曾说;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这是说明了佛陀不是思想的专断者,思想乃为众生的公器,岂能搞“一言堂”,只许自己而不准他人呢!

5、易经属佛法密教时轮法。

自公元1027年起,大部分藏区使用时轮历算法,以金、木、水、土、火五行与十二属相相配,十二年一小循环,六十年为一大循环,称为“饶迥”。这与古代的干支历法相同。干支是星命預測最重要的数学参量。

与其他密典相比,时轮经在印度出现得是比较晚的。在西藏,时轮经的译出也是比较晚的。到十一世纪1027年才译出。开始时藏族的学者们对其是真经还是伪经曾有过不小的争论,因为其器世间结构的说法后详和戒律等与以前译出的经论有相当大的不同。后来经过迦玛派祖师让琼多吉rangbyungrdorje1284-1339于1332年给元宁宗帝后传了时轮大灌顶,又写了算书综论rtsisgzhungkun-btus,布敦大師1290-1364写了智者生悦mkhas-pavidgav-byed,以及宗喀巴1357-1419等学者的,到十四世纪才得到地承认。后来其地位越来越高,十七世纪的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中被列为首函第贰篇。这个崇高地位的获得,一方面是由于其天人相应,内外结合的修证方法,一方面也是由于其完整的天文历算体系,包括日月食和五大行星运动方位的推算方法,超过了过去藏历的水平。

生乐经首品释bde-mchogstod-vgrel是按时轮派的观点写的一部书,作者署名为金刚手,时代待考。其中有六十年周期的每一年的名称:第YI年名为胜生年,第贰年名为妙生年……第三十八年名为忿怒母年……第五十九年名为忿怒公年,第六十年为终尽年等等。这种六十年的周期就以其第YI年的名称命名为“胜生周”,这和以六十年周期的第YI年命名这个周期为“甲子”是同样的,六十年的周期循环复本来无所谓头尾,不过按传统的说法,是因为远稽初極,曾有一年日、月、五星和罗、长尾等九曜都处于相同的方位类似所说的五星联珠,可称之为“九曜联珠”那一年是叫做“终尽”的年,相当于丙寅年,其次年就是胜生年,即丁卯年。进行天文运算时诸曜的一切数值都是零,全都从头开始之故。这样一个一切从零开始的年代,在不少的历法中都是历算家所录求的,古代的历算家把它叫做“上元初極”,并不是时轮历特有的。藏历的干支记年法,本是从阳木鼠年甲子开始,叫做“迥登”即木鼠之意纪年。可是封建农奴主为便于宗教统治,从公元1027年起强行用喇嘛教的“饶迥”即火兔之意纪年法取代“迥登”纪年,以阴火兔年为首年“。天津科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天文学简史197页上所载。印度的胜生周与的六十年周期的雷同说明“佛佛道同”。

6、西藏密宗坛城与九宫八卦结合图略

西藏密宗坛城与九宫八卦结合,说明易经已经被密宗佛法认同

7、大藏经中的其他准易经经典:

除了佛说时轮经、生乐经首品释,三藏经典中还有:

1看命一掌金:新纂续藏经043唐一行着

2文殊师利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299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

易经也是佛法

3地藏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正藏839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4佛典風水:舍利弗按行伽蓝地敦煌变文集卷三降魔变文一卷

5梵天择地法大正藏第十八册,编号910

6建立曼荼罗及拣择地法大正藏第十八册编号911

以上经典我们不在此展开,请你到大藏经中自己查找。在三藏经典中竟有这么多的准易经经典,你还怀疑易经是佛法吗。

佛法和易经的关系易经和心经对的认识对比林清泉

一、选用学说去解读心经我在沉思录1中已经指出:易学是破译奥妙的天书,其中也包括探索神学、道学和佛学之谜。易学博大精深,本书将要应用到的易理哲理,简介如下:

一物质有两种,它们是太極图中指出的阴仪和阳仪。他们有、虚实、隐显、波态、粒子态之分。这将是不明事物能够虚虚实实、隐形、神秘、变化无穷的理论根据。

二太極八卦图中暗示结合可以组成生命,而且生命质量有高低层次之分,不同时空对应这不同生命档次。生命形式有虚实之分,不同层次的生命形式迥然各异,生命可以从显形转入隐形,这些就是佛学和它的主人佛陀和众菩萨之所以能感应到规律写成经文的理论根据。

三易理的学说,可以组成三定律,它是普遍适用于时空的基本规律。

第律是不易律。即事物刚刚进入一分为二的初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阶段,矛盾双方保持对立后却又相对稳定,相对平衡。一颗新星、一颗小苗、一个孩子……直到一般的事物都处在这“相对稳定”状态中。这时节可称为“色界”。第贰定律是变易律。即事物内部对立双方总不能长期稳定平衡,它们在不断进行斗争中走向不稳定,进行量变。这时消长,此起彼伏,你强我弱,矛盾发展着。大量事物大都处在这一阶段。这时也处在色空的对立矛盾变化中。

第三定律是交易律。即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交变时刻。交替,“物極一变”旧的事物内部矛盾就此结束,从头出现新的开始,这样新事物又进入新的稳定期。这规律用心经的表达方式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出现交变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学和心经正好概括了“三定律”的法则,去处理众生的人天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也正待选用这些哲理去探索心学和心术。

学说“放之而皆准”的哲学原理。它的关键词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统一,阳旺阴虚,阳虚阴盛,阳生阴长,物極一变,太極开合,周而复始,转化,永无止境”。

如果我们把二字改成空色二字,读之也流畅到位: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对峙,对立统一,色旺空虚,色虚空盛,色生空长,物極一变,天地开合,周而复始,色空转化,永无止境”。

在这里,易经和心经几乎是“异口同声”,皆表述规律。

易经的学说已经在学术界科學界,界普遍承认和应用。为什么心经的色空学说就不那么明显公开地被接受和应用呢是由于它与宗教太亲近,佛教的神秘色彩太浓,加上它的语言“色”易被误解为颜色,“空”易被错解成“什么也没有”,何况“心经”本身强调“内修”,不好张扬,“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传”,谁有缘分谁来修悟。故几来,没怎么登台亮相,而深藏于藏经阁中。

更重要的还可能由于文明人重视科學,可获得急功近利,数傻文人、憨和尚才去领悟它当然也一时没能吃透它的品位。故长期处于自修自悟而不去宣扬传播。

最重要的是“时候未到花不开,时机未到雁不来”。大面积性弘扬佛理禅学的时机还未成熟!

不管怎么说,对心经的评价怎么高也不算太高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

二、易经和心经对的认识对比当前所认识的所谓物质,指的是从光子开始,包括电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质子

精心推荐

老师微信: YUAE533C 去微信
点击“微信号”复制后,去微信按钮添加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