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缘堂易文化阐述周易及传承

2021-04-01 17:21|分类:乾缘堂资讯

易学及其传承

《易经》问世后,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近3000年来,研究《易经》的代不乏人,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易学史。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易经》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6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归纳为义理、象数两派和汉儒卜筮,京房,焦延寿机祥,陈抟、邵雍图书,王弼“说以老庄”,胡瑗、程颐“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参证史事”等六宗。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这些话并非虚夸。《周易》可谓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和知识的宝库。“无所不包”说明易学外延的无限大,反映了《易》对文化各层面的影响;而“易道”则是易学最本质的核心层次,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历来注重“辨门庭”、“论流派”,即通过辨析某一学说的源流派别,明确这一学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然后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索考察,把握其精髓,总结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实质,遂能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卓有建树的一家之说,从而使这一学说有所开拓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学术程度。此种治学方法,值得今天的学者借鉴,研究《易》学,实亦莫能外此而别行。

宋代儒学大师程颐尝云:“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朱熹门人问道,“门庭岂容各立耶?”朱熹答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功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朱熹门入又问,“如何是门庭?”朱熹曰:“是读书之法。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伊川《即程颐》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此便是读业之门庭。”程颐所言王辅嗣,即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胡翼之,即胡瑗,著《易解》(即今存其门人倪天隐述师说作《周易口义》),王介甫,即王安石,著《易解》《今不传》。上引程颐所论,朱熹所释,乃就治《经》的方法而言,强调立得门庭、识其派别、归而求之。


黄寿祺先生尝撰《论易学之门庭》(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三期),极推程,朱之语,并指出:“所谓门庭者,便是从师讲学如何下工夫,如何读书。再申畅其说,便是凡治某一种学问,必须求师指导一了当之途径,使不至迷惘眩惑,若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也。”又曰:“原《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见仁见智,非止一端。今欲辨其门庭,必须先论其源流宗派,知其源流宗派,然后知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何者为主,何者为客,本末既析,主宾既分,而门庭斯立。”这一论述,更点明了研治《易》学务必探索其学术流派的重要性,足以指导治《易》者步入正途。

《周易》产生之源,旧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至为古远,先秦时代,《易》用多见于占筮,其说颇具“象数”、“义理”色彩。而《易》学流派的明确创立,并不断地发展演变,则是发端于秦汉。

63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不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发令焚毁一切旧传经籍,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有幸的是,《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不属焚烧之列,遂独得完好保存。所以,西汉初年复兴经学,《周易》的传授较其它诸经最为无阙。而且,由于《易传》十篇的流传日益广泛,并为学者所高度重视,以至被合入“经”中传习,乃使历代对《周易》的研究,均以经传两者为主要对象。


从西汉到今天的两千多年之间,沿着历史时代的推进,《周易》学说的流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先秦易学、汉魏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明清《易》学,现当代《易》学。各个阶段的《易》学,又有不同的特色,出现不同的流派。下面,依照这几个阶段,分别简述各种主要《易》学派别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庶可略见两千余年《易》学“门庭”之大端。


先秦易学

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奠基时代。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两汉易学

有三种解易倾向:


一是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了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


二是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


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


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与郑玄儒家解易系统相对,《周易参同契》则代表道家黄老派解易系统,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理论和方法,将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对《易纬》天人感应说和阴阳灾变说加以扬弃,它是以易学指导其他学科的范例。早于《参同契》而于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则开创了易学与具体科学《医学》结合的先例,反映了易学对具体科学的推动、指导作用。

64

晋唐易学

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以王弼易学为代表,扫象言理,将易理玄学化,开《周易》义理派之先河。王弼作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在理论上对汉《易》象数派进行清算,使在两汉400年中不绝若线的义理《易》学得以复兴、壮大。隋唐时期,出现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总结前人和时人易学成果之巨著,虽然前者偏重魏晋义理;后者偏重汉代象数,但已呈现融合两派易学的倾向,代表儒家解易阵势。


宋代易学

宋时,《周易》被当作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而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依据。以程朱易学为代表,沿义理派发展,将易学伦理化,程颐以儒理解易,而力排老庄玄学。南宋朱熹作《周易本义》,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各家之所长,集理学之大成,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对儒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其后代官方哲学的代表。同时兴起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象数学派,将河图、洛书引入易学,使《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其末流同江湖术数混杂在一起。


《周易》学说发展到宋代,又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形成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

宋代《易》学,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图书之学

此派以道士陈抟开其端,相继传授给刘牧、邵雍等人,以《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等图为说,形成宋代特有的“先天象数学”,使《易》学研究别生一条途径。


(二)专阐儒理

北宋胡瑗、程颐等人,专以儒家伦理道德阐说《易》义,其说兼取《十翼》及王弼《易》学而广为发挥,自成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至南宋朱熹,全盘接受程颐的《易》学,又采纳陈抟、邵雍“图书”之学,全面推广阐扬,遂有“宋《易》”之名与“汉《易》”相对峙。


(三)以史证《易》

南宋李光、杨万里,虽不废胡瑗、程颐以儒理解《易》的旧风,但更注意援引历代史实,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义理相互应证,以揭明各卦、各爻的象征旨趣。这种方法,又自成一派,对后代《易》学也颇有影响。自此以后,《易》学派别的纷歧,日益繁多。


元明清易学


精心推荐

老师微信: YUAE533C 去微信
点击“微信号”复制后,去微信按钮添加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