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64卦卦名_周易六十四卦卦名

2020-09-12 10:37|分类:其它风水

周易,卦名

提要周易六十四卦,其卦名仍以其中的两个单卦的原始卦象为会意基础,且以对应空间里的高度方向的上下关系会意。作为原始文化的内容的雷神崇拜,则是本文重新审视周易卦名的切入角度,同时把六十四卦卦名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从而揭示出其命名之由。

有关八卦的起源以及早期层面中的演变顺序,笔者已有专文加以讨论。简言之,fu号八卦的原型为描绘“雨”状的图画,而“爻”的字形记录的是数字八卦,“爻”在汉语言谱系中所属的根词是“雨”。八卦的八个卦名皆围绕着雷神崇拜而来,其中的利目的则是求雨。由于商代的数字八卦中三个数字的单卦和六个数字的重卦都有,可见周易的六十四卦其来已久。有了不同的卦形,就需要有不同的卦名以区别之。本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把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一个完整的意义系统来把握,从而揭示出其命名之由。

本文在阐释六十四卦卦名的过程中,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由三爻单卦构成的八卦,其卦形、卦名和原始卦象在发生学意义上具有整体涵义。而两个单卦叠成重卦后,重卦后卦名仍以其中的两个单卦的原始卦象作为会意基础。

二在六十四卦中,除八个为同卦相重后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外,其余五十六个皆异卦相重。该五十六卦除“泰、否”两卦以外,其余卦名均以严格的上下关系会意,所谓上下关系对应的是空间里的高度方向。

三按照发生顺序,先有重卦的卦形,其后即有卦名,其次再有卦辞和爻辞。而卦辞的发生学特点,是以卦名的词义为而来。至于爻辞的发生学特点,则或以卦名、或以卦辞、或以前出爻辞为联想点而来,并作出吉或凶之类的变化安排。

下面将按照周易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逐一对其命名之由进行讨论。

下干上干,干。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干”。

下坤上坤,坤。为同卦相重,仍袭用原单卦之名“坤”。

下震上坎,屯。“屯”的甲骨文字形,据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象待放之花苞与叶形”,可从。“屯”一词的典籍最初用法为“”义,如庄子寓言:“火与日,吾屯也。”释文:“屯,徒门切,聚也。”屈原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屯”的本义为“聚”义,其甲骨文字形以花苞聚合尚未绽开之状来表示。屯卦卦象为水在雷上。象传:“云雷,屯。”其中的“云”当为云雨状的水。用“聚”义之“屯”命名,实因下方雷声已闻而其上雨水积聚尚未降下。

下坎上艮,蒙。象传:“山下出泉,蒙。”其中的“泉”即水。蒙卦卦象为水在山下,即流水泉水被山蒙盖,故命之为“蒙”。

下干上坎,需。彖传:“需,须也。”即等待义。象传:“云上于天,需。”其中的“云”即“云雨、雨水”义。“需”为“儒”的初文,其本义为女巫在雷神崇拜仪式中求雨。需卦卦象为水在天上,即雨水尚未降落,故祈求降雨,且命之为“需”。

下坎上干,讼。说文:“讼,争也。”即“争讼”义。象传:“天与水违行,讼。”水为生命之,讼卦卦象为天下有水,而卦名为“讼”,透露出当时人们为争夺水资源而出现的讼事的消息。

下坎上坤,师。彖传:“师,众也。”象传:“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象传亦释“师”为“众”义。“师”的本义为“、众兵”义。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故“师”有“众多”义。师卦卦象为地下有水,或已知地下蕴藏有大量的水,或见地下水汩汩流出,呈众多状,故命之为“师”。

下坤上坎,比。彖传:“比,辅也。”象传:“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亲诸侯。”“比”的甲骨文为两人紧挨状。说文:“比,密也。”彖传的“辅”和象传的“亲”,都是从两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解释的。比卦卦象为地上有水,由于水紧贴在地面上,故以紧挨义的“比”命名。

下干上巽,小畜。象传:“风行天上,小畜。”“小畜”中的“畜”当读为“蓄”,积蓄义。说文:“畜,田畜也。”即田中积畜义。小畜卦卦象为天上有风,此为未雨之前的积聚状态。小畜卦的命名方式和第三卦屯卦因卦象为水在雷上而取“聚”义相仿。另外,“小畜”中的“小”实因和第贰十六卦“大畜”在命名时有相关之处,为了区别之,“畜”前加上“小”。

下兑上干,履。“履”为“践踏”义,诗小雅小旻:“如临深渊,如履。”履卦卦象为天下有泽。泽为聚水的洼地,如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卦名为“履”,表明天下之泽地亦可前往,反映了居住在之地的先民开拓泽地的历史。

下干上坤,泰。泰卦应和第十二卦的否卦放在一起分析。“泰、否”为一对反义词。典籍中“大、太、泰”常通用,其根词为“大”。“否”为否定词“不”的同源词。象传:“天地交,泰。”重卦为两单卦重叠而成,且将初卦置于下方,第贰卦置于上方,即筮法以先下后上为顺序。泰卦“下干上坤”按照筮法的顺序则为先干后坤,亦即先天后地之义。这一顺序和天尊地卑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吻合的。泰卦卦形为下干上坤,即先干后坤,合乎原始文化中孕育出的有关关系的价值认定,故以含有正面价值意义的“大”义的“泰”命名。

周易64卦卦名_周易六十四卦卦名

下坤上干,否。象传:“天地不交,否。”否卦卦形为下坤上干,按照筮法的顺序则为先坤后干,亦即先地后天之义。因和认同的天尊地卑的文化价值观念相背,实属否定之类,故命之为“否”。

下离上干,同人。象传:“天与火,同人。”雷神崇拜作为原始文化的内容,在汉语言甲骨文形体中留下了大量的印痕。祭祀雷神的原始方式为燎祭。同人卦卦象为天下有火,即以燎祭方式祭祀上天其原型为雷神,而“同人”为在一起的众人义,当指一起参加燎祭活动的众人。

下干上离,大有。象传:“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为的即富有义。大有卦卦象为天上有火,而天火的原型为雷神,天上有火即天上有雷。超人力量的雷神显现于天上,故命名为“大有”。

下艮上坤,谦。象传:“地中有山,谦。”“谦”为谦逊、自认卑下义。在流域的先民,有些人居住在黄土的台地上,即说文:“陆,高平地”的“陆”之义。台地界外的山,其海拔不知台地那样高而在台地之下。谦卦卦象为地下有山,即山没有地那样高,卦名“谦”则源于此景中的山的卑下义。

下坤上震,豫。象传:“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存之,以配祖考。”“豫”为义。尔雅:“豫,乐也。”豫卦卦象为雷在地上,即雷神已从天上降下已降雨,作为燎祭雷神的求雨目的已实现,所以人们有欢娱的心情,故命之为“豫”。

下震上兑,随。象传:“泽中有雷,随。”说文:“随,从也。”即随从、跟从义。随卦卦象为泽下有雷,即雷已从天上降至泽水里,作为燎祭雷神祈求显现的目的已达到,此时应随从雷神之迹而去泽水之地,故命之为“随”。

下巽上艮,蛊。象传:“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说文:“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之所生也。’枭磔之鬼亦为蛊。从虫从皿,皿,物之用也。”段玉裁注:“皿,所以盛饮食行虫者也。此说从皿之意。”蛊卦卦象为山下有风,而卦名为虫义的“蛊”,当因阴湿的山风气候易生虫所致。

下兑上坤,临。象传:“泽上有地,临。”“临”的金文字形为人俯视状。说文:“临,监临也。”又“监,临下也。”即“临”的本义为从上往下看。临卦卦象为泽在地下,即地高泽低之状,此时人立于地之上俯视泽水,即“临”之义,故有卦名“临”。

下坤上巽,观。象传:“风行地上,观。”观卦卦象为地上有风,而卦名为“观”,当指地上刮风的景象有可观之处。此事置于祭祀雷神祈求下雨的仪式过程中则更易理解,即刮风有可能天变阴,有可能是下雨的征兆,故需观察,卦名“观”则由此而来。

下震上离,噬嗑。彖传:“颐中有物曰噬嗑。”象传:“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噬嗑卦卦象为雷上有火,因火的原型为闪电,所以卦象为雷电并出状。说文:“噬,啖也。”序卦:“嗑者,合也。”“噬嗑”即口中吃东西义。雷电能击人,亦即“吃”人,雷电的这种恐怖特征也正是雷神崇拜的所在。卦名“噬嗑”是从雷电“吃”人的“吃”的性质上立意的。

下离上艮,贲。象传:“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说文:“贲,饰也。”即文饰义。贲卦卦象为山下有火,当指在山下举行燎祭雷神的仪式时,仪式参加者应注重文饰,即“贲”义所在,故命之为“贲”。

下坤上艮,剥。象传:“山附于地,剥。”说文:“剥,裂也。”剥卦卦象为地上有山,而卦名为“剥”,实因山体暴露在外,侵蚀,山表呈剥落状态。

下震上坤,复。象传:“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说文:“复,往来也。”又“还,复也。”“返,还也。”“复”即返回义。复卦卦象为雷在地下,即雷已潜伏不出,此时人亦当归复家中。

下震上干,无妄。象传:“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无妄卦卦象为天下有雷,雷神已经显现,人们不可妄作,故命之为“无妄”。

下干上艮,大畜。象传:“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大畜卦卦象为天在山下,即山低呈低云密布积蓄状。卦名“大畜”中的“畜”即积蓄义。此卦当和第九卦“小畜”对照理解。所谓“小”和“大”的区别,指积蓄的程度而言,即天上有风为积蓄状态之小者,而天在山下则为积

精心推荐

老师微信: YUAE533C 去微信
点击“微信号”复制后,去微信按钮添加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