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里之厄”指的是周文王姬昌在牢中精心致力与演易六十四卦,很多人认为周易和易经是一样的,但其实是有区别的,下面就来看看周易与易经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区分周易和易经
关于周易与易经
第YI,关于周易
周易是远古进行卜筮形式中的一种,知道的,除了周易以外,还有“连山易”和“归藏易”。
句学者研究,连山易位夏朝所用,而归藏易为商朝所用,周易则为周朝所用,所以,称为周易。
这三种易的区别在于首卦不同,周易首卦为乾卦。其他的则不是乾卦为首卦。
第贰,关于易经
易经,为儒家四书五经,其中包括周易和对周易的卦爻辞的解释等十篇文献。即所谓“十翼”。,孔子对其进行过仔细研究和修改,有“韦编三絕”之说,意为孔子对周易下的功夫很深。
以上就是周易和易经的区别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至于是干什么用的,其实很简单。周易就是一本“卜筮之书”,算卦用的。
而易经由于经过孔子的研究与修改,增加了解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实际上是以传统智慧对周易进行解读,因而集中了古代的哲学智慧精华,因而人们往往把易经当做一本哲学著作去研究。
1、《周易》就是《易经》。因为《易》是周文王所演,所以称“周易”。又因为《易》被孔子列为必修的六艺,所以也被称为《易经》。
2、《易》是君子用来趋吉避凶的。不是君子即使读、即使算,也不能趋吉避凶。如果成为君子,即使不读、不算,也一样可以趋吉避凶。
怎样成为君子子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宗旨:积善之家余庆,积不善之家余秧。这个意思是说,做善不仅自己有庆,而且还有余富留给子孙;相反作恶也是这样。
什么是做善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不是一回事。易经有三本,周易是传世的一本。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的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絕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我们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连山》、《归藏》以外,《周易》的本身这门学问中,有一个原则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说《易经》包括了三个大原则:就是一、变易;二、简易;三、不易。研究《易经》,先要了解这三大原则的道理。
1变易
第YI,所谓变易,是《易经》告诉我们,上的事,上的人,乃至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事、没有一物、没有一情况、没有一思想是不变的,不可能不变,要变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第YI秒钟坐下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立即第贰秒钟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所以学《易》先要知道“变”,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变而且能适应这个变,这就是为什么不学易不能为将相的道理了。
由这一点,我们同时亦了解到印度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这个名词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变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庙里塑一个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头吐得,名“白无常”,而说这个“无常鬼”来了,人就要亡,这是迷信。实际上“无常”这名词,是一种佛理,意思是上没有一种东西能存在的,所以名为“无常”,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我们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印度人则是就现象而言,譬如看见一幢房子盖起来,这房子将来会倒,看见人生下来,也会病、会老、会,这是看现象而名之为“无常”。
2简易
第贰简易,是间万事万物,有许多是我们的智慧知识没有办法了解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我常常跟朋友们讲,也可以说是哲学上的一个对比,天地间“有其理无其事”的现象,那是我们的经验还不够,科學的实验还没有出现,“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们的智慧不够。换句话说,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其理,有这样一件事,就有它的原理,只是我们的智慧不够、经验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经》的简易也是的原则,间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的智慧够了,了解它以后,就变成为平凡,最平凡而且简单。我们看京剧里的诸葛亮,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知道过去、未来。有没有这个道理,有这个方法。古人懂了《易经》的法则以后,懂了事物以后,把八卦的图案,排在指节上面,再加上时间的关系,空间的关系,把数学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来。这就是把那么复杂的道理,变得简化,所以叫作简易。那么,《易经》首先告诉我们间的事物随时都在变,尽管变的法则很复杂,万事万物再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我们懂了原理、原则以后,就简单了。
3不易
第三不易,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的,可是却有一项不变的东西存在,就是能变出来万象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那是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呢教家叫它是“”、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萨”。哲学家叫它是“本体”,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么名称,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能变万有、万物、万事的“它”是不变的。
这是《易经》的三个原则,先要懂得。
《易经》与《周易》两者区别
1,《易经》是我最古老的文献,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是儒家典籍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后又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易经》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易经有三本,其中一本是周易,周易是传世的一本;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变化的意思,《周易》,是周文王在羑里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时便已不易读懂,春秋战时代孔子删诗经,改书经,看了周易进行赞扬。还为它做传,为易传,也为《十翼》,孔子对易经的贡献就是把它作为一部经典,列入四书五经.将風水之类的交给连山易,归藏易。所以百家争鸣时候的流派大都从易经而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
3,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称为“三易”。《连山易》是神农时代的《易》,所画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样的。黄帝时代的《易》为《归藏易》。》,《周易》是周朝的《易》。
《连山易》以艮卦开始,《归藏易》以坤卦开始,到了《周易》则以乾卦开始,这是三易的不同之处。说到这里,我们要有一个概念,的人讲《易经》,往往被这一本《周易》范围住了,因为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遗失了、絕传了。事实上还有没有是一个大问题,可以说我们人所讲的“江湖”中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还有道家这一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归藏》两种易学的结合。
4,《周易》在《简易道德经》里,周是周到圆满,周延普遍,周朝,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易是运动变化无不果的意思,以“易图”和“易理”为要素。
5,《易经》是文王在伏羲氏“易图”基础上,将《周易》的逻辑原理应用古典哲学两个基础理论:“天人合一”,“相对运动消长”.《说文》:“易,蜥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译:易即晰蜴,在田野称晰蜴,在居室也叫守宫,即壁虎。秘书,易字由日和月两字组成,上为日,下为月,象之变易。”;“经,织也,译:经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即织布机上的经线。”对《易经》本质的揭示!
《易经》以一套fu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古典文化的哲学和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但它的影响遍及的哲学、宗教、、天文、算数、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