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区着不同的婚礼习俗,就连在,不同的地区相对应的婚礼习俗也是千奇百怪。今天就来了解下印度婚礼习俗,不知大家是否了解,新娘戴脚铃以防出轨,这样的新鲜事儿是不是很感兴趣呢吧!
华美的纱丽,使印度的婚礼相较于西方婚礼多了喧嚣和热闹。这个擅长歌唱和舞蹈的民族,结婚仪式繁琐,根据地域和宗教的不同又各有差异,但鲜花、歌舞和美食是每场婚礼都的。
美食是婚礼的重要内容,印度婚礼提供的食物以冷餐自助为主,菜品的程度根据来宾以及主人家财力而定。在印度贫富悬殊很大,凡是稍富裕的家庭婚礼都相当隆重,来宾能达上千人。
印度教重视结婚,把它看成是重要的宗教仪式,因此,从说媒订婚,到结婚完毕,中间要经过许多仪式。在举行婚礼的前,牧师要到新娘的家中诵读祈祷,祝福婚礼能顺利举行。
在婚礼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举行一个小的典礼,欢迎新郎的家人和亲属。通常,新娘的母亲要礼物给亲家母。但这段时间是不允许新娘与新郎见面的,因为传统观念认为,那样将给他们的婚姻带来不幸。
虽然印度各地对婚礼服装样式和颜色各有不同要求,但是大多数时候新娘都有穿金边的红色和白色婚纱。因为白色象征纯洁,而红色象征生活富裕和人丁兴旺。新娘要佩带很多黄金首饰和珠宝等。新郎一般穿白色衣服,上衣是宽松的镶金边衬衣,下衣穿宽松的裤子或围裙式的布裙。
在印度北方,新郎还要头戴的头巾和一串串的花朵,几乎把新郎的脸都遮住了,但是在印度南部,新郎头上则不佩戴任何装饰。新娘的脖子上挂着用玫瑰花和金盏草编成的大花环,一直垂到膝盖。
有别于西方在教堂中举行婚礼,印度的婚礼一般在4根竿子支起来的帐篷下举行。新郎由舅舅护送到婚礼帐篷,并由伴郎和一名女孩陪伴,女孩的任务是不断摇晃一个装了硬币的金属壶,来使新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整个婚礼包括3部分:部分是洗脚,新娘的父母用牛奶和清水为这对新人洗脚,祝福他们活的开始。第贰个部分是牵手,新娘的右手被放到新郎的右手中,牧师诵读完圣经,在新郎和新娘的肩头缠绕24圈白布,象征他们的结合。
然后,在帐篷中央点燃一小堆火焰,新娘的兄弟或表兄,表弟带领新娘和新郎围绕火焰走数圈(至于走多少圈,不同地区有各自的规定)。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拿着大米、燕麦、树叶等,象征着财富、健康、繁荣和幸福。,新郎的兄弟们向新人抛洒玫瑰花瓣以驱除邪恶。
典礼仪式过后,新娘要喂新郎满满五口印度糖果吃,说明照顾丈夫和给全家是她应尽的义务。然后新娘再喂新郎同样的糖果,说明供养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责任。双方的亲戚给新人额头点上红点,并向他们抛洒大米,祝愿他们能长久的幸福生活。
婚宴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宴会过后是婚礼的高潮,这时大家陆续离开,而新娘也要借机大哭一场,这其中既包含新婚的喜悦与羞涩,又含有对娘家的眷恋与不舍,从此新娘将与她的丈夫一起开始她们的生活。
婚宴中间,新郎新娘会携手彩绸和鲜花搭起的彩棚,接受来宾的祝福。客人们则在台下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候与新郎新娘握手、拥抱、送礼、合影。面对客人们排起的长队,新郎和新娘要有良好的精神和体力,才能保持长时间的幸福微笑。
印度的女性首饰种类繁多,有耳环、项链、戒指、手链、手镯、发饰、额饰、胸饰、脚链等。印度人认为,“首饰是女性生活的一半”,女子应当充分地利用首饰打扮自己。即使家境清贫的妇女,也要倾其,佩戴一些低廉的金属或塑料首饰。
首饰是女性身份的象征。宾迪类似银质脚铃,是大多数印度新娘的装饰物。据当地朋友说,脚铃发出的丁当声能避免新娘做出越轨的事情。在马哈拉施特拉邦,穿有黑色珠子的吉祥金链,是已婚妇女的标志;在西孟加拉邦,戴在头发中缝的星环,是女子出嫁的标志。
除了婚礼,在生孩子、过生日、朋友聚会等大型的社交场合,女性都尽量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
长辈给晚辈的见面礼一般也是首饰。在印度,成年男性至少人均一枚戒指,有的手腕上还戴着手镯或拴着红线,以保佑平安。
嫁妆多地位高
婚礼庆典筹备是妇女展示首饰的时刻。佩戴多少首饰,是婆家衡量新娘嫁妆是否丰厚的重要标准。
印度新娘的首饰因地域不同存在差异。南部地区的新娘在鼻孔两侧穿洞,戴上钻石鼻钉,或在左鼻孔下方佩戴镶有珍珠的鼻环,脚趾上也戴戒指。北部地区的新娘佩戴金鼻环,并用一条精美的金链连接,金链的另一端挂在耳朵上。
印度嫁妆制度,姑娘出嫁陪送丰厚的嫁妆。嫁妆纠纷时常引发严重的社會问题,因此印度1961年制定了反嫁妆法。根据反嫁妆法,给予和接收嫁妆均为违法行为,判处当事人6个月至2年监禁;妇女因丈夫或其亲属非法索取钱财和贵重物品而受到骚扰或虐待,丈夫或其亲属将被判处3年监禁并处罚金;妇女在婚后7年内因嫁妆问题被丈夫或其亲属骚扰甚至虐待致,丈夫或其亲属将面临7年甚至终身监禁。
然而,印度的嫁妆制度并没有真正废除,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要价愈来愈高。在比哈尔邦巴特那,中等以上阶层家庭的嫁妆包括电脑、手机、家庭影院、数码相机、数字电视机、微波炉、珠宝首饰、中型轿车、市内公寓套房、欧洲蜜月旅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