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的来历

2022-06-30 16:02|分类:其它风水

“灶君”俗称“灶王爷”,在的民间自古以来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祭灶的传统做法。那么您知道祭灶的起源是怎样的吗,民间有着怎样的祭灶义又是什么快来看看相关的文章吧!

祭灶的来历

祭灶的起源

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汉族民间尊崇的一位。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祭灶祭灶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欣)。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在周代已成习俗。"祭灶"最早叫"纪灶",即纪念教人吃熟食的"先灶者"。由于火的发现,人们才由茹毛饮血开始过渡到吃熟食,喝开水。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对灶神的祭祀都是虔诚的。

祭灶在起源甚早。在礼记礼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记载。不过,祭灶的日子随着寺、地而有不同。后汉书阴兴传记载南阳(河南境内)阴子方于腊日以黄羊祭灶,受了灶神的祝福,因而发迹,三世繁昌,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则说:今吴以腊月廿四日夜记。其谓神翌日朝天日一岁事,故前期祷之。为恐灶神上天后,说了任何不利自宅的话,吴人祭灶时,会以酒沃门、谓之醉司命。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记荆楚一带的祭灶习俗则是在腊日(十二月八日)并以豚酒祭灶神。由祭灶的供品看来,人们对这位会打小报告的灶神,敬畏的程度一直在降低。早先还用黄羊、豚酒等牲醴慎重的祭拜,到后来干脆就酒将他灌醉。宋朝以降,灶神根本就成了被开玩笑的对象。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用意非是使灶神上天后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的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北方常见的灶糖有所谓的糖瓜,就是麦牙糖沾芝麻做成葫芦或瓜形。另一种关祭灶祭灶东糖,是以江米磨粉加饴糖制成,又硬又脆,可以久存。

祭灶的来历

习惯上,商家到岁末,就要清算全年的帐务。所以送灶同时也是催债、讨债者络绎不絕于途的时候。不过,讨债只到除夕。吃过年夜饭,就算没收到债款,主客见面时,也得拱起手来互道。所以北方有句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饺子(除夕夜吃饺子),就是形容这种情形。

祭过灶,到年底之前,还要挑一个好日子来做大扫除,俗称扫年。扫年的风俗也有悠的历史。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中就提到了十二月时斋、馔、扫除。旧式的家庭每年清扫之前,还要事先翻看黄历,挑选一个黄道吉日来进行。扫除积年的尘埃,不仅是为了迎接新年,对环境卫生、维护健康也有的益处。

俗传灶神上天禀秦人间一年善恶后,廿五日就是玉帝下降之日。他要稽查是非,以降祸福。所以在这一天大家特别要谨言慎行。尤其要告诫小孩不得口出秽言,以免招致不祥。

自廿五日至除夕这五天,由于家神俱已上天,百无禁忌,所以汉族民间也多在这内举行婚嫁。

祭灶的意义

祭灶,是一项在我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極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南北各地極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民间祭灶的

相传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会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将这家人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回到人间。其他诸神到了大年初四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

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大哥离开人间后,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

精心推荐

老师微信: YUAE533C 去微信
点击“微信号”复制后,去微信按钮添加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