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揭阳林半天下
在潮汕,人们喜欢说:“陈林蔡,天下居一半。”研究姓氏的学者则称:“陈林半天下。”在南方几个省份,陈姓占居第YI的位置,林姓则稳坐亚军之位。
杨禄开闽与辑氏入潮
林姓的太始祖是商朝的比干。比干被约王剖心之后,他怀孕三个月的夫人逃到河南长林石室生下一子。武商之后,比干那个生于长林石室里的儿子被周朝赐姓林以地得姓;赐名坚以物之义得名。林坚为林氏得姓始祖。从此有了“林”这个姓氏。
发祥于河南中州的林姓,壮大很快,开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至晋代永嘉年间开始进入福建省。
由司马氏建立的晋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中最积弱最腐朽的朝代。建立政权没,王室内部便为争夺王位和权力互相残杀人内乱引来外侵,这就是历所称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中原地区陷于战火之中,晋朝士大夫阶层和一般平民百姓纷纷南下避难。
林禄字世荫,生于晋太康十年年,他跟晋室关系密切,随晋元帝南渡长江避乱,以能征惯战得晋帝赏识。晋成帝太宁三年年,朝廷置晋安郡,林禄即被任命为晋安首任郡守,提兵进入福建。福建有武夷山之阻,地处东南沿海,远离中原战场,遂成为当时中原仕族的理想避难所。两晋时代崇尚门第,讲究郡望。人因仕族中以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大姓名声显赫,门第贵,“衣冠八族”。八大姓又以林姓居。其原因跟林禄有很大的关系。林禄上跟关系密切,下为一方首任郡守,权倾一时。他又很会取悦人心,关心同宗,招抚难民,给予安。逃难入闽的其他林姓有不少认同归宗,依附其派下,造成了林姓从声望土、人口上都居的事实,世称“晋安林”古晋安包括今之福州、泉州。以后又陆续向莆田、福唐、侯官、闽县、长乐;南安等地播迁,形成了乎整个七闽之地皆有晋安林氏分布的局面。放此,林姓人喜欢讲“禄公开闽”,称他为“闽林始祖”。林禄卒于晋穆帝水和十二年年,享年六十有七,追封“晋安郡王”墓葬惠安九龙岗,今墓尚保存完好。
林禄不仅是福建林氏的始祖,也是潮汕林姓人的祖先。
晋安林氏移居潮州最早的记载是东晋未年林禄的裔孙林格。林格生有个儿子,四子克之便是入潮林氏始祖。闽林开族谱称:“四于克之,为潮州派。”
“莆田九牧”与湖汕林氏
迁居福建的林禄,传至十六代林被,已是唐代玄宗年间—年,林被生有个儿子,他们是:林苇、林藻、林着、林荐、林晔、林蕴、林蒙、林迈、林,皆成进士,分别担任端州、横州、韶州、循州、雷州、福唐、邵江陵、容州刺史也称“州牧”。这时林被已定居莆田。个家族里一下子出了九位州官刺史,可说是创了历史纪录,是家族的光荣。故后世称莆团林氏为“莆田九牧,双阙之荣”。
而潮汕林氏,也喜欢以“九牧世家”炫耀门庭,常把这四个字镌刻于门额之上,以此表明自己出自“莆田九牧”派下。
那么,潮汕林氏和“莆田九牧”到底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然早在林被之前,福建晋安林氏巴有人人潮,但大量移居潮州还是在“九牧”之后,由于“阙厂林家”声名大震,出现了莆田林姓人纷纷外出为官的盛况。这时,家族繁荣昌盛,人口也兴旺,在莆田被看作平常之辈的,到了外地就成了风毛麟角。因此,这批人便“出仕为官,随处落籍”。既沾了家族之光,又能到外地寻求发展,自立门户,何乐而不为呢般来说,现居潮汕的林姓人,大都是“二牧”林藻和“六牧”林蕴之后。如晋安林世林和义林藻之季孙生一于名大用,林大用生了子,五子林华移居饶平县。元代至正年间,世居福建莆田的林得实,携眷来潮州做了一名小官,落籍海阳华容乡。其长子林呈双,
于明洪武年间到海阳县盐灶港头创乡,次子移居搞阳鲤湖,夫子海阳旦中外莆都。他们自称是“六牧蕴公之后”。在族谱卜标自己是“六牧”林藻之后的还有泰著名侨领林伯歧的先沮澄海南砂、董坑二姓林氏,至于明代以后由福建莆田直接移居来潮州者,他们自然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了。
由福建闽林始祖文物古迹重修董事会编印的闽林开族谱中有这样一段话:“藻公子孙居莆田、汕游、漳州……广东潮州之地。“蕴公子孙居福建莆田、江西吉安、广东潮州等地。”两相对照,吻合。
自莆田迁居潮州的林氏另一支人马,他们虽不是林披旗下的子孙,但也有资格称“九牧世家”。因为福建莆田也另有一支“九牧世家”。他们是晋安林氏的莆田开基祖林茂之后,传至八代为林横,林攒传至林。林把生有个儿子,皆成进士,也分别担任刺史知州。此时已是宋代,故称,“宋九牧”,以区别于“唐九牧”。今居潮安仙庭和揭阳东林、山下、秦盾头、蚊龙、恫坑、东浦、北坑、二洲、霖田等地的林胜乃“末九牧”之,欠牧,曾任惠州刺史的林景渊的后代。“末九牧”的另一儿子名居安者,“官至清光禄大夫,移官来潮,占籍澄海蓬州”饶宗颐氏族志手稿本。
总之,潮州林氏不是“唐九牧”之后,便是“宋九牧”的裔派,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现今居住潮汕的林姓人,其先祖大部分“迁自莆田”,当然有资格把“九牧世家”高镌门额之上了。
九牧墓今尚在,位于莆田紫霄岩山坡,为莆田一著名文物古迹,每年海内外人士前往参观游览者络绎不絕,祭扫九牧墓之日,林氏子孙更是数万人云集于此。
使佼者林大钦
从晋安林氏中分衍出来的潮州林氏,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历来重视。林氏书院林立,书声琅琅。这大概是受了“唐九牧”和“宋九牧”的影响,要振家声,唯有读书。明清时代,潮州有名的文入学士,有不少是“双木林”,林大钦、林大春、林从周、林冀、春和林松,以及清末潮州“针铺”诗人林大川。仅人士翁辉东辑录的潮州世家略表中,收录的潮州林氏名人便有值之多。
其中的佼佼者当然首推潮州林大钦。
林大钦,又名林敬夫、林东莆。先祖自莆田移居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林大钦生于年,自幼聪敏过人,岁时的习作,风格与气势已近似苏轼。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仍苦学不倦,设法向藏书万卷的族伯借书学习。明嘉靖十年年;林大钦中举人第六名,翌年连中进士、钦点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在京年,见朝政,便以母亲年迈无人奉养为由,辞官回乡。从此絕意仕途,在家乡附近桑浦山宝云岩建讲堂。他潮州青年学于,亲讲六经,探索存心养性,修身立命的学问。朝廷屡召用,他均以故托辞,坚不受命。林大钦身体素来赢弱多病,后因母丧,哀痛过度而亡,年仅岁。
林大钦是潮州有史以来的一位文科。他才思敏捷,尤善应付,有关他的很多。有些中的对联确实出自他的创作,如“银湖院后虎耳草,金石宫前龙眼花”,文字优雅,对仍工整妥帖,且又巧妙地嵌进地名和植物名,很富地方特色。
但也有不少和对联是将那些冬烘先生和酸秀才的歪作附会在他身上的。在有些里,林大钦是个恃才傲物、不尊老敬贤、弄小聪明的玩世不恭的人物,甚至连师长也敢顶撞嘲弄挖苦。这是不史实的。现实中的林大钦事母至孝,交友最真,尊师甚敬。他中了之后,不忘业师黄石庵教诲之恩,请旨于黄石庵家乡今之澄海县龙美村营建”先生第”。时至今日,“先生第”仍基本保存完好。门磺“先生第,进士世范家”为某一位串相的手笔。
总之,林大钦应该是人生态度认真的人。不然,他怎么会因忧时、伤母而过早逝世呢巽墓重见天日
宋代有一位林巽,是“潮州前八贤”。也是一位令潮州林氏引以为豪的人物。
林巽,宇巽之,世称草范先生。海阳人,属于较早从莆田迁居潮州的林姓裔派。据海阳县志载,林巽于宋仁宗天圣年间一年参加皇帝特诏为选拔人才而举行的“制举”考试,因对策梗切、有仲权贵而落第。庆历年间一年又投意见书纵论,很得仁宗皇帝好感,除授徐州仪曹。林巽不屑就职,毅然南归回乡。于乡居期间精研周易,着有卦元、卦经、袭纬、丛词、起律、吹管、范余、叙和八篇,总名易范。以此看来,林巽不但有才有德,而且有骨气,称得上是潮人中有成就的易学家。难怪此后不久,远在莆田的卢侗会千里迢迢来潮游学。按照两人生卒年代推算和志趣相同面论,卢侗和林巽两人在湖州见过面,而且切磋过学问。可惜志书无载。
在“潮州前八贤”中,林巽有一点比不上其他人的,就是没有一本志载过林巽的情况。除海阳县志说过:“赵德墓莫详所在”外,其他如卢侗、王、刘允、许中、吴复古、张夔等人的墓葬,志书都有记载,而且大都保存了下来。赵德是否流寓,还是本籍人,还无定论。笔者是持“流寓”观点的,所以以为没有关于赵德墓豹记载不足为奇。而对林巽这样一个出自湖州世家,又对潮汕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名人,没有关于他的墓地记载实在是不正常的。好在有不少有心人做过勘查。民初著名学者翁辉东曾在游览桑浦山时考查发现了林巽的墓。他在桑浦行吟一诗的序言中就说过,林巽墓在“猪肝崦”。可惜语焉不详,因为桑浦山有“猪肝崦”,正如到处有“狮山”一样,仅以形象取名而已。林氏盾人经多次寻访,最近终于发现了这座沉寂了近的古墓葬。
林巽墓位于汕头市升平区鱼它浦镇鱼它西村界山的猪府崦俗称“猪肝石”。墓座形制属民间普通墓葬,坟面已不完整,唯墓碑完好,上阴刻“宋草范林先生砒直春衰夫人墓”。据说,鱼它西及他处林姓每年都来这里祭扫先人,只是不知安卧土中的先人便是赫赫有名的“潮州前八贤”的林巽罢了。这一重要发现无疑是潮汕林氏家族的大喜事,他们已行动起来,组织了“草范林先生文物保护理事会”,准备对古墓进行重新修葺。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