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生辰八字算

2020-11-28 21:02|分类:八字算命

生辰八字,阴历,算命

上阴历节日歌诀

正月十五二月二,

三月清明四月八,

五月端午六月六,

七月十五八月中秋,

九月重阳十月十,

十一月冬至,

十二月腊八。

“岁时,风俗中一事也,达之天下大略皆同”。光绪长治县志风土记然而,由于各地社會历史状况不同,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习惯不同,即使同一时节,俗尚也是千姿百态。单就上地区而言,历先后过的时节就达个以上。只是随着岁月的冲刷,其中,一部分久已废除,一部分名存实亡,即便如此,名实俱存的还有多半数。

立春

古代流传下来的迎春和打春习俗,清代仍然。立春日早晨,潞安知府和长治知县亲率僚属,驾着装有核桃、柿饼、大枣等干果的纸春牛,抬着一张供桌,上面陈放猪、羊、饼等供品,敲锣打鼓,到郊外地点设祭焚香,举行迎春典礼。礼毕,用棍棒将“春牛”打破,这就是所谓“打春”。“春牛”破毁,干果纷纷落地,任围观群众拾取。当时的应节食品有春盘、春饼等。

至年间,“春牛”、春盘、春饼均消亡,县府只迎春,不打春。但盛行商家出行的风俗。出行,又叫接喜神,是祈祝生意兴隆、财源亨通的一种仪式。立春日早晨,商家纷纷出动。各自抬上供桌,携带一个钱褡,里面装若干制钱,锣鼓喧鸣,到既定地点设祭。祭毕返回,沿途燃放鞭,不时抛撒一把制钱,听凭轰抢。

络配图

春节

正月初一日,旧称元旦,以来改称春节,俗谓年节。

时代年节的概念,不仅包括岁首天,而且往往与元宵节连接起来,境内流传的一首年节令谣说:

初一初二下大雪,初三初四正拜年。

初五送五更,初六不敢动斗升。

初七不敢吃黑菜,初八祭命星。

初九炙懒汉,初十老耗子娶亲。

十一十二挂红灯,十三十四蒸黄糕。

十五黑来闹元宵,十六游百病。

十七十八黑洞洞。

令谣中反映的俗尚,大部分至今。大年初早而起,第YI件事就是点年火。关于年火的来历有这样一个:古时候,有一种怪鸟叫九头雉鸡。每到大年初一,就飞出四处觅食。九头雉鸡头部破烂,不断滴血,血滴在哪里,哪里就遭殃。后来,人们发现九头雉鸡惧怕火光,于是就用烧柴火的办法防御它飞来。久而久之,形成了烧年火的习俗。直到,每逢年节,在一些农村家户里还能看到当院备一捆谷草,初一五更点燃。燃时还要观察年火倒下的方向,把它当作某一方年成好的预兆。

点燃年火,就揭开了年节的序幕。紧接着,就开始祭神、燃放鞭。

过去,年节祭神格外隆重。先祭神后祭祖。室内外四处排设神位,恭维的要数全神、观音、财神和天地神。神龛前供碗供菜和个面点心,并立几个三角形面枣山。面枣山要供到正月十五才能撤下。专择红公鸡供品置于财神牌位跟前。天地神用填满谷子的斗或升设供。斗升里的谷子,元宵节后方可倒出,一般用来碾米面过添仓节。令谣中的所谓“初六不敢动斗升,”就是这个。其余诸神设供从简。祭祖均设祖先牌位,过去排列神主的祖先柜,后来多用祖先堂画幅。初一至初五,每日早晨燃香叩拜,早午以时食供献。初五送祖先。

年饭,以改善主食为主。初一的早饭习惯烹制扌絕片汤,午饭则是羊肉馅饺子。应节食品,有米面茶、小麻花、馓子、团子等,普遍用来作为初一后几日的早饭。

初一拜年的礼节讲究。早饭后,各家孩子都要相互串门,给户族长辈分别磕头行礼。受礼的长辈要给小儿施赠压岁钱及干果、糕点等食品。

正月里,亲友之间普遍往来拜年,尤以初二、初三、初四三日为。初五、十拜节。过去,逢立春日也不拜节。传统的节礼是个面马蹄或个面馍。正月待客必先设小麻花、团子、点心、柿饼等应时食品作茶点。扯面是最普遍的待客饭食。亲友之间也互向小儿压岁钱。

节时有一些,如:初一,日出前不得清扫;初五前不得倒等。

过年普遍贴春联。春联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门联外,还有春条,如床条、火条、树条、院条等。木箱、粮缸等器具张贴“福”字斗方。古代有门首挂桃fu、初一向家长敬椒酒的习俗,境内流传到本世纪初。

阴历生辰八字算

送五更

送五更,又叫送穷。正月初五日絕早,将初一以来积攒的炉灰、分作五堆倒在大路旁,每堆之上插一炷香,然后放三个纸,意味送走贫穷的命运。至此,年节不倒的也告解除。

人日

人日在正月初七日,前。

这一天,妇女以彩胜相。彩胜,又叫人胜,是用彩纸或彩色绸绢剪成的人形装饰品,可以戴在发鬓上。

祭星

祭星有三次,分别在正月初八、十八和二十八日进行。按迷信观念,人人皆有本命星。因此,祭星的意义在于消灾免祸。这项祭祀只能由妇女举行,“男不祭星”。祭祀时设一张“九耀星君”的神主牌位,叫做“祭星码子”。上面填写居户的、门牌及姓名,望北而祭。所用供品是炒米,以酒盅扣放在碟子上,每次用盅。实际上,普遍只在初八祭一次,共享盅炒米。所以,年节令谣说,“初八祭命星,不用请”。

“灸懒汉”与“老鼠娶媳妇”这一古老的民俗,在潞城普遍,岁以上的长者坐在一块边喝茶、抽烟,边谈论村上今年谁劳动好、谁最懒,你一言他一语对岁以下的年轻人议论一番,定出最懒的人,这个懒人就是灸懒汉的人。如果本人和家长都同意,正月初九之夜就灸他,若本人和家长有一方不同意,就另找替身“懒汉”。长者要对“懒汉”教导一番,鼓励他今后好好劳动。正月初九夜,“懒汉”的扮演都是头戴破草帽,身穿破皮袄,手执破粪杈,上绑几条烧着的艾叶绳,脖子上套着布圆圈,圈上拴几个大小不等的铃,并拴一条细麻绳,由耍“懒汉”的人拉着,在喧闹的锣鼓声中沿村转游。耍懒汉的人边走边喊:“快来瞧懒汉!”喊着又拉几下绳子,拉得铃叮叮地响。来看的人,如果与懒汉是同辈,就要和“懒汉”戏耍。有的给懒汉脸上抹锅底黑,有的抹,还有的轻轻揍懒汉几下,问他“敢不敢懒了!”懒汉在人群中跳来跳去,出着洋相说:“我以后敢懒啦!要好好劳动。”

络配图

元宵节

元宵节,旧称上元。应时饭食是吃黄糕。年节令谣所说的“十三、十四蒸黄糕”,正是为元宵节准备节食。同时,以糕面制成花样食品祭神。天地神前供个糕面谷穗,其它神位前供糕葫芦。至于吃元宵,旧时民间并不普遍。

十五前后三日闹元宵。传统活动,有花灯、社火、八音赛、烟火等。上世纪年代元宵节,花灯普遍点蜡烛,形形,争奇斗艳。精巧的灯引人入胜,鳌山灯前观者如堵。一队接一队的社火:狮子舞、龙灯舞、大头娃娃、二鬼扳跌、高跷、旱船、扛桩、车桩、竹马、腰鼓、秧歌、小椅子、忽闪杆、猴美人降香,等等,踏着“锵锵,跻锵锵”的锣鼓节拍,在人群中缓缓行进。鞭山响,起火花锅此起彼落。街道两旁隔断砌造的人火,“五宫”喷吐着蓝色火苗。据说在人型火上烤过的面枣吃上不肚疼,所以,时而看到老太太将面枣在火上燎烤。英雄台广场和体育场曾经是放焰火的场地。十字街历来是闹元宵的中心,每逢元宵之夜,总是人山人海,难以走动。进入年代,社火中的某些传统项目,如腰鼓、竹马等相继淘汰,汽车装饰的彩车占了地位。花灯由于普遍采用各式激光、射灯映照,花样翻新,绚丽多彩,富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节日期间,农村盛行荡秋千的活动。初五一过,各村就搭起高达丈余的秋千架。最常见的是框式摆荡秋千。男女青少年围聚在秋千架下轮换打秋。年轻人竭尽荡动秋千,腾越俯冲、激起一阵阵欢声笑语。在秋千架上特意装饰的松枝柏叶映衬下,显示出春天的气息。有些村子还搭设别具一格的车链秋和八挂秋。长治一带农村,元宵节时,人们喜欢将狮子摆卧在自家的炕上,并让孩子骑上,以示如意,全家安泰。

明、清时代,当地曾制面蚕祀蚕姑的风俗,清末消亡。

填仓

填仓节原在正月二十日,清代晚期改为正月二十五日,今仍在二十五日。

添仓是农家祈祝丰年的节日。是日,水缸要满,煤池要足,并以半谷米面制成“灯盏”、“布袋”、“粮斗”等花样面食进行祭祀。“灯盏”制个,象征个月,蒸时插柴棒区别。蒸至将熟掀看,哪一个“灯盏”有水,即以为所示月份雨水多。夜晚“灯盏”里各添少许食油,置棉捻点燃,分别供于水缸、煤池、门楣、窗台等处。水缸设供的“灯盏”放于碗内漂浮上面,认为灯头偏向一方是好年景。“布袋”置于储粮器具上,“粮斗”供于天地神前。

过去,填仓节着正月改善饮食的结束。令谣云:

二十五,过填仓。

过罢添仓没指望。

端上大碗吃干饭。

是日月黑之夜,盛行玩赏铁花的。

中和节

此节在二月初一。清末,这一天有出谷的习俗。即用青布剪制小口袋,装入百谷果实,互相。时,此节已消亡。

二月二

旧称引龙,俗谓龙抬头。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冰塌河消水长流。”北境至今吃野菜饺子的习俗,据说是要把“五”包进去吃掉。此日农家制炒米和面猪头祭土地,清代给已出嫁的闺女小米煎饼。襄垣旧俗,初一到初三,妇女不可动用针线;用草木灰围撒庭院四周,曰“围墙”;当晚用面捏灯盏,到外点燃;饮食特定为:初一浇煎饼,初二包包饺子或蒸包子,初三吃顿油炸糕油糕,以示“挑”、“吃龙胆”、“龙翻身”。

花朝

花朝,又叫百花生日,前,在二月十二日。此节属于士大夫宴游的节日。

春社

精心推荐

老师微信: YUAE533C 去微信
点击“微信号”复制后,去微信按钮添加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