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脉第YI
以名也。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前凹陷中即天河,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此均属病脉也。
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
八脉所主: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
数主热涩主寒
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长寿征短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極。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極沉濡而无病,或極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离经脉第贰
易曰:一阴夹于二阳间,故曰离。以象心之用。
一、所候:手厥阴心包络经。
二、部位:
甲、鬼哭在中指尖下
乙、蟹眼中指本节与第贰节交界横纹处丙、外劳宫手背中指本节内侧歧缝间,脉管呈人字纹处;一说与内劳宫相对,
脉诊当依前说丁、天河由外劳宫循歧缝上行至手腕关陷中有脉处
三、诊法:分候脉、候气、候寒热三部甲、以离经指法候鬼哭之脉跳但有人离经脉行于指尖两侧,阳脉为心阳
外开,阴脉为心阳不足。
乙、此以候气:捏鬼哭,外劳宫脉动加大;捏蟹眼,天河脉动加大,以候心气。与候脉结合,则用以推气与脉之间的辩证关系。手相比较,则可推心气心血之辩证关系。
丙、候指尖寒热
四、所主:
甲、小儿出疹发痧,身虽热,而指尖冷。
乙、离经无脉者,可断其心气不出井,为心气虚故。四逆者,必先见离经寒,
次发展及手,厥过肘者不治。丙、产妇分娩时离不出井,如气热与脉动由本节逐渐向上发展,待达于指尖则宫口开大已至少三寸,胎儿将立刻娩出。丁、离洪实而动甚者,慎勿投开散心气之品。证治详证治品。
守灵脉第三
心为阴中之阳脏,体阳而性阴也,为君主之官,司神明,按黄庭经:其神名元丹、字守灵,居泥丸之宫是也。
一、所候:心经与心包经同源而异出,本脉所候为心经,单候气不候脉。
二、部位:少海。
三、诊法:以离经指弹叩病人少海,有无麻胀感至小指。
四、所主:此经所主之心为“君主之官”的心,非心包也,故亦包括思维能力在内。叩三次无反应或反应不及指尖者为心气虚。
五、凡叩少海无反应者,可用鹤咀劲、鸭咀劲等取通里、神门。叩后仍无反应者为心气虚甚,为难治之证。
一、所候:胃经脉
趺阳脉第四
二、部位:冲阳及艮宫鱼际上正对合谷的下面
三、诊法:冲阳单用离经指法切,根据中指、二、三节,分为天、地、人三部,正常胃脉应长缓而有力,因阳明喜降故。艮宫单候气不候脉,用丁头劲上下对住合谷及艮宫二,用力捏之。
四、所主:冲阳以应指二节为长短之常,脉长过三节或过于太冲为胃家实,宜下之。短仅一节为胃气不降,宜平降之。趺阳不出为胃气絕,主。大小不一,主半身不遂内经曰:胃脉大小不一,此之谓也。合谷、艮宫痛者为有阳疽如溃疡之类。麻木不仁者为胃腑生阴疽胃癌时,掐之不仅不痛且鱼际处皮肉发呈老化状。又艮宫亦候肺之虚实痈疽等。又三里亦候胃也。
人迎气口脉第五
一、所候:人迎气口之部位,医家有二说,一说在手部,一说在颈部,丹家同意后说,即结喉两旁人迎处,所谓左为人迎,右为气口,足阳明胃经也,但诊胃时不用它,用其候上下气血盈亏。
二、部位:如前述。
三、诊法:用平指劲,以食指平对颈横纹有动脉处候之。食指为天候心肺,中指为人候脾胃,无名指为地候肝肾。
四、所主:
甲、正常脉如银丸冲天鱼贯而行。乙、候上下是“四正”。正常气口大人迎半。反之,超过或不及是盈亏,表示肝肺不和,因肝气右出左入,肺之气脉左出右入。上下有区别时,为上有余或下不足,或反是。上有余为心肺有余,下不足为肝肾不足,即阴虚火旺之征。
五、气脉上逆血溢于上、阳亢阴虚之甚者,候人迎脉当注意轻取,重取时间不宜过长、用力不宜过猛,免致眩晕厥逆,万一遇此现象,宜急以剑诀取绛宫立止。
青龍脈第六
黄庭经曰:肝禀东方太乙真木之气,故号尊青帝,其气为升,法象飞龙,其真神名龙烟。
一、所候:肝经脉。
二、部位:两侧期门。其位于乳下第贰三肋间,接近剑突部之交叉缝中,与针灸上之期门部位不同。
三、诊法:用离经指平贴如是部位,由外向内推以候动脉。
四、所主:正常人左脉大于右。右动極微。患肝炎、黄疸、肝郁等右脉亦跳甚,或相等,甚或大于左。脉见分散呈两边者,主暴,曾见于肝昏迷及肝硬化大出血患者。肝阳上亢或不舒者,期门痛。气偏差呈青龙白虎之争战者,曾见右期门脉上冲至内侧。
太冲脉第七
一、所候:太冲脉为青龍脈之别候,太冲虽为肝经,然又为候血份之专脉。
二、部位:两侧太冲。
三、诊法:与一般切脉指法同。
四、所主:候妇女地道通塞及崩中带下,得阳脉为月事赶前,为血有余之征。脉见短沉涩属虚,月经愆期,经来或胞中冷及不孕。决生:亡血家太冲芤涩,脉絕者。
龙曜脉第八
黄庭经曰:胆名曰龙曜。
一、所候:胆经脉。丹家认为胆不属腑,也不属脏,虽归于六腑而又不以腑为用也。盖亦下受水气、受坎宫之化道也,故黄庭经与四季摄生图别立胆为一脏,以胆之用可阴可阳,故曰少阳为枢,半表半里是也。
二、部位:上候耳门双,下候日月在脐两旁外开-寸、斜上约寸凹部,与腰眼相对。腰眼取法:直立两手上举,身略侧转,肾腧外侧有凹处是。
三、诊法:病人取站立位,以指候脉之跳动。
四、所主:耳门动脉插鬓中为有余。上入率角者为过。日月左跳右不跳或微跳为正常,以左为日右为月,丹经所谓“日明月晦”者是也。日月相反为胆有病,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等证,皆右大于左也。
神阙脉第九
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故曰神阙。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一、所候:脾经脉。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不知此也,证之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可能之事。盖真理不可抹杀也。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二、部位:神阙,虚里经外奇,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
三、诊法:
甲、以剑诀取神阙。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四、所主:甲、神阙: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
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经闭及气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極弱。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反之为不足之征。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以上诸脉。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育婴脉第十
肾居北方水宫为黑帝,其